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7481管理学基础复习重点

一.判断题

1.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部门                           

2.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及其各种资源。×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3.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决策

4.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标准 

5.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经济效益大小。×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6.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  ×经营

7.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因此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就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德国

8.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人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

9.“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10.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案例

11.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

12.权变理论学派试图通过“权宜应变”融各学派学说于一体,在美国等地遭到排斥,毫无价值。   ×在美国等地风行一世

13.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14.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企业流程再造

15.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心智模式       

16.它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它就是预测。×预算

17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18.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顾客

19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顾客

20.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能力

21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22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23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出版了《管理革命》一书,提出目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  

×《管理实践》

24.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

25.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

26在实践中,结合日本企业管理的特点,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人性化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日本化     

27.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市场预测

28.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经济预测。它往往用于对事物远期前景的预测。× 定性预测 

29.定性预测往往用于对事物中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如对未来几个月的销售量的预测等。×定量预测

30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决策是行动的基础。这就是决策的目标性特征。  ×超前性

31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可行性   

3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中层

33.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   

34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确定型决策。  

35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决策。如企业方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高层决策× 战略

36.由于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决策者不可能对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全部掌握,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准确预测。因此,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亦即产生了决策的相对最优化原则。×  满意

37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这就是决策的综合效益原则。 整体效用   

38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就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譬如某企业、某协会等。× 一般组织

39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40.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责权利关系的划分。×核心内容

41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2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由于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原因自发产生的,具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团体。×核心内容

43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十五条组织原则。  × 八条 

44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八项基本原则。  × 十五

4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反  

46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47.影响组织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很多。从组织成长的不同方式来看,如果组织是靠其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 集权

48组织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之一。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集权程度就应高些;相反亦然。× 分权

49一个组织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高层主管一般采用外源渠道。

50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该方法能全面培养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培训。× 职务轮换

51.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52.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专业  

53.凡正面难以处理的问题,你不妨灵活适时地运用逆向思维来个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亦即所谓的向思维法。× 换位法

54.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力要求分散,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55.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集权   

56.按领导权力控制的程度,可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均权

57.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一般来说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集中

58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它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反馈

59.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协调

60.在组织内部,如果有两个人为争夺同一个职位而相互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则这种冲突属于竞争。   × 战斗                          

61.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 将才

63.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管理人员

64.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于196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来的。×《工作与激励》

65.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66.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67.控制是所有循环管理活动的终点环节。×

69.企业单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产品质量控制。×产品和工作

70.预算是指将计划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71.一般来说,弹性预算控制性强,但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且不利于发挥执行人的积极性。×刚性

72.成本控制本质上是要实现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促使各个部门在明确成本责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旨在增强管理者成本意识、提高成本效率的管理措施。

73.管理制度主要说明工作任务及要求、工作程序、责任范围等,是每个工作岗位行为的依据。工作制度或程序主要说明

74.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重要的外部关系。×内部

75.今天的冲突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防止和消除冲突。×协调

76.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77.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利用,其手段都是控制与协调。×管理

78.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任务和目标,拟定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   

80.企业组织中,一些有共同情感和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小团体被称作协作组织。×非正式组织

二.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C.管理就是决策

2.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A)。

A.决策职能 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

3.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C.愈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4.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职能。A.组织  B.协调   C.控制     

5.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其手段都是管理。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6.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C.《科学管理理论》                              

7.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8.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9.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B),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10.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11.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A.科研部门B.学校  C.军队         

12.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的核心。A.经营管理  B.战略管理  C.企业战略      

13.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14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C)。  A.《企业再造工程》B.《管理的革命》C.《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5.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A)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A生产流程B生产管理C作业管理  

16.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B ),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A.策略   B.政策   C.规则 

17.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C)。A.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   B.政策和策略 C.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18.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A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资源配置的优化B.利益的再分配   C.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19.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A  )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C.次要目标 

20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  )原则。A.关键性   B.权变性 C.现实性 

21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22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  C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23.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C)。 A.科学管理理论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A ),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 A参与制目标设定法   B.专家目标设定法 C.员工目标设定法 

25.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 B)以内。A4B5 C6

26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A )。A日本B.德国  C.法国 

27.(B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28.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提高(B )。A5%   B6%  C7% 

29.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A)做支持。A.数据资料   B.科学技术C.信息 

30.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  )。

 A.长期预测  B.中、短期预测 C.技术预测 

31.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  B      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定性预测    C、定量预测

32.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C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33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属于(C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34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属于(C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化决策   

35.假如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且每个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概率已知,那么,这种决策属于(A  )决策。A、风险型  B、不确定型C、确定型      

36根据决策目标在决策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一般将其分为三类:即必须达到的目标、希望完成的目标和不予重视的目标。其中,(B ),对组织和决策是绝对重要的,完成它就意味着决策取得了成功。A、希望完成的目标   B必须完成(达到)的目标C 不予重视的目标

37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注意把目标建立在(C )的基础上。 A需要  B可能 C需要和可能     

38.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A )人为宜。A5~10   B10~15  C15~20

3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40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 。韦伯主要依据(C)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A、劳动分工 B、职权等级C权威关系 

41.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B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C、企业目标

42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A )原则。A、责权利相结合B、分工协作  C、目标任务

4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A  )较为合适。A4~8人  B6~8人 C8~10人 

44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A )原则。  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B、因人设职,视能授权  C、任人唯贤 

45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的(A  )原则。 A明确责任        B、目标明确   C、权责对等 

46为了充分运用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A )部门的方法。A、按产品划分  B 按职能划分C、按专业划分

47.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 )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48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因才施教 

49.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B  )的培训方法。 A、职务轮换   B、临时职务  C、岗位学习 

50.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C )。 

A、管理方格理论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51.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C )等因素。A、品德、学识、资历、情感B品德、学识、能力、胆识 C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52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C )领导。A、集权型    B、均权型C、分权型 

53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C )领导。A、集权型B、分权型   C、均权型

54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B  )等方面。A、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谦虚谨慎 B、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C、以理服人、体贴下情、量才适用 

5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 ,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B )。A、不为法   B、转移法C、缓冲法

56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C  )

A、60-70%  B、70-80%   C、80-90% 

57.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A、双因素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58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B  )。  

A、现场控制B、前馈控制 C、即时控制 

59.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60.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C  )。A、沟通通道的选择 B、外部环境的干扰C、信息接受者的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61.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B  )。

A、弹性  B、刚性   C、不确定性

62.小批量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适于采用()组织形式。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63.(A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A、亨利·明茨伯    B、马克斯·韦伯    C、威廉·詹姆士 

64.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B)。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65.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66.(A)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控股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67.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A  )组织结构。    A、M型 BU  CH

 68.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 )原则。   A、因事择人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69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B )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因才施教 

70.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  B  )的培训方法。A、职务轮换   B、临时职务  C、岗位学习 

71.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是(A  )。    A、物色合适的人选  B促进组织结构功能  C、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

72.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C  )。  A、结构式面谈    B、即席发言  C、非结构式面谈

73.将考评问题分级分类列表,发放给被调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评小组进行数据综合的考评测试方法是(B)。 A专家评估法B、问卷法C、目标考评法

74.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A、管理方格理论  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75.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A )开始,到(A)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A需要、需要B需要、动机C动机、需要

76.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C  )。  A、领导B、组织   C、控制

77.依据控制的(A  )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A、内容  A、环节    C、对象

78.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含义是指()。  A、产品质量  B、工作质量  C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方面

79.零基预算的核心是(A)。 A、一切应按照变化后的实际情况重新考虑 B、充分考虑过去预算支出的结构和规模C在过去预算支出的结构和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80.“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B)的重要性。A、组织B、计划C、预防

81.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  )。 A、培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资本主义社会制度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82.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进行分类的。    A、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 B、企业管理职能C计划的内容

83.通过对目标变迁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C  )是成功管理的直观标志,也是企业的永恒追求。A、创造利润  B、成功决策C、企业长寿

84.根据丘纳斯公式,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关系数急剧增加,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组织的(C  )。A、分工协作    B、管理层次C、管理幅度

85.通过职工联谊制度、上下级定期交流等制度实现协调的方式是(A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86.目前流行的“事业部制”或“集团”企业,部门划分的方法一般是(C  )。A、按人数划分B、按职能划分  C、按产品划分

87.为了充分运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A )部门的方法。A、按产品划分 B、按职能划分  C、按专业划分

88.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A、角色扮演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89.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职务的培训方法是(C  )。A、临时职务  B、角色扮演C、职务轮换

90.领导者只决定目标、政策、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只问效果,不问过程和细节,这种领导类型属于(  C)。A、集权型领导  B、分权型领导   C、均权型领导

三.简答题 

1.管理及其性质。

管理就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5.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管理的性质

    1.管理具有二重性原理,管理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这些环境因素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 

    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 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得出三条结论: 

1.人是社会人;

2.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5.企业文化理论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2)以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 

3)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 

6.目标管理的优越性。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目标管理对目标的强调,一方面保证各层次管理人员权 责明确,增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职工的广泛参与,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

    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目标管理的组织机构是按所期望的目标成果设置的,目标的归口管理要求企业的组织机构权责明确,并根据责任划定组织结构,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

    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7.决策的满意原则。

满意的决策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1、决策目标追求的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要求,而是使它们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2、决策预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3、决策方案选择不是要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作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8.特尔菲法的含义及特点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一种向专家进行函询的预测法,称之为德尔菲法。

特点是:1、匿名性,2、多轮反馈,3 统计性 

9.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

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依据这个含义,组织结构在理解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责权利关系的划分。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10.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

决策的数量:首先,如果组织中的低层管理者可自主做决定的事项数目越多,则分权程度越大,其次,如果低层管理者所作的决策越具有重要性,则分权程度也就越大

    决策的范围:低层管理者所作出决策的影响范围越广,则分权程度越大。

    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相反,如下级作出的决策越次要,影响面越小,则集权程度越高。 

决策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如果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高,分权程度越低。

11.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

1、脱产学习,即管理人员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门到有关培训机构去学习一段时间。 

2、在职培训 

3、其他方法 1)决策训练(2)角色扮演(3)敏感性训练 

12.彼得现象。

彼得现象,是指某个人被提升后,任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表现平平。但随着工作时间 的延长,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业绩不断改善,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任 职务要求的水平。这是该管理者可能再被提升。提升后可能又经历与前阶段类似的过程, 既逐渐从:表现平平到超越职务需要,这样便可再度获得晋升的机会。这个过程一直延 续下去,直至该管理者被晋升到某个力所未逮的高层次职位,引起组织效率的下降。

13.管理人员的招聘渠道。

  1、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

2、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

14.领导的影响力。

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方面构成。

(一)法定的权力 

 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2、内容: 

    1)决策权     领导过程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组织权     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根据事业或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岗位分工和人员使用等作出安排的权力。 

    3)指挥权     是指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等,为实现决策、规划中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力。 

    4)人事权     是指领导者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挑选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事宜的决定权。 

    5)奖惩权     是领导者根据下属的功过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权力。 

    (二)自身影响力 

  1、特点:权力不随职位的消失而消失。 

    2、具体内容: 

    1)品德因素。

    2)学识因素。

    3)能力因素。

4)情感因素。

15.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是潜在的领导能力。  

领导者素质具体内容    

政治素质 

  1)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2)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3)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正直的品质和民主的作风; 

    4)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知识素质 

  1)应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2)应懂得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3)应懂得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作好政治思想工作,激发职工士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能力素质 

    1)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2)决策能力; 

    3)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 

    4)沟通、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 

    5)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6)知人善任的能力。 

    身体素质

16.领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领导理论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性格理论阶段、行为理论阶段、权变理论阶段。

1、性格理论阶段:从20世纪开始到30年代。这一阶段的领导理论研究,侧重于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2、行为理论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迄今。这一阶段,从研究领导者的素质、特性,转向研究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作用和领导方法。

3、权变理论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迄今。该理论认为,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许多客观因素。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求。这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

    2、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求。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3、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交需求。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时,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4、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需求。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5、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18.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行为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和激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3、行为改造论

19.激励方法

1、物质激励。在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

2、精神激励。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 榜样典型激励法,奖励惩罚激励法。

3、职工参与管理。让职工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4、工作丰富化。亦即使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富有意义。

20.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1、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过程中, 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 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 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2、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质量不仅是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的管理质量、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协作的质量等。 

3、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了动态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的范围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和阶段,必须是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检验、仓储 管理、途中运输、销售安装、维修掉换等整个过程。

21.冲突对组织发展的意义。

1、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 免由于长期压抑而可能发生极端状态; 

    2、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并加以解决; 

    3、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 

    4、组织间的冲突,可以增加组织的内聚力,使组织内部成员更团结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譬如,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大公司之间的购并案,就是为了战胜他们共同的对手而进行的联手。 

22.协调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作用:1、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解决冲突,促进协作。3、提高组织效率。

23.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克服措施。

信息沟通障碍    

1、沟通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沟通障碍 

    2、沟通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 

    3、态度和兴趣障碍 

    4、沟通双方情绪障碍 

    5、信息过滤,指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不到真实。 

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2、善于运用反馈。 

    3、学会积极倾听。 

4、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24.解决组织冲突的方法。

1)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2)强制解决。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做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在强制解 决中,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3)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 

    4)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做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 

 5)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

    25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 

    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 的目标开展。 

    2、重点原则 

    控制不仅要注意偏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

   3、及时性原则 

    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4、灵活性原则 

    要注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且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经济性原则 

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耗费较大。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07481管理学基础复习重点"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